滴滴再次被推上風口浪尖。
這一次,因為滴滴出行APP被下架。此前,“順風車司機殺人案”、“大數據殺熟”等鋪天蓋地的負面,已令滴滴飽受詬病。
7月2日,網絡安全審查辦公室發布關于對“滴滴出行”啟動網絡安全審查的公告。
公告稱,為防范國家數據安全風險,維護國家安全,保障公共利益,網絡安全審查辦公室依法對“滴滴出行”實施網絡安全審查。審查期間,“滴滴出行”停止新用戶注冊。

(圖片來源: 家具微資訊-公眾號,侵刪)
7月4日,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關于下架“滴滴出行”App的通報。
通報稱,根據舉報,經檢測核實,“滴滴出行”App存在嚴重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問題。依據相關規定,通知應用商店下架“滴滴出行”App。
7月5日,網絡安全審查辦公室又發布對“運滿滿”“貨車幫”“BOSS直聘”實施網絡安全審查的公告。
審查期間,“運滿滿”“貨車幫”“BOSS直聘”同樣停止新用戶注冊。

(圖片來源: 家具微資訊-公眾號,侵刪)
且不論滴滴的是是非非,也不談互聯網平臺的凡是種種,但涉及“信息安全”,卻不得不令人細思極恐。
信息,我們常稱之為消息或者資訊。但在另外的語境下,信息則被稱為“情報”。
也就是說,無論是個人信息,還是公共信息,乃至國家信息,某種意義上都有可能被作為“情報”對待。
違法違規收集使用信息,是一種什么行為?
統計顯示,目前,我國網民數量已經達到9.89億人。14億人口超七成“涉網”,網絡安全和信息安全,自是頭等大事。
由此來看,重拳整治違法違規收集使用信息的行為,也自是必須且亟需的頭等大事。
網絡平臺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被查,引起了社會和民眾的廣泛關注。但是在家裝市場,類似行為普遍存在且屢禁不止,卻往往被人忽視。
“滴滴被查”事件,又一次為家裝市場敲響了警鐘。

(圖片來源: 家具微資訊-公眾號,侵刪)
買了房子,辦了按揭……很快,裝修公司、建材廠商的各種電話即紛至沓來。不勝其擾之余,不禁要問,他們怎么就知道我買了房子的?
類似事件,幾乎是經常性地在我們身邊發生。
為完成業績,裝修公司人員以購買“內部客戶”資料為名,非法獲取個人信息,再以“對等交換”“信息共享”等方式,將信息倒賣給建材零售商,導致數萬條個人消息被泄露與轉賣。
發生在淮安洪澤的一起典型個案,5人因涉嫌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被公訴。
無獨有偶。寧夏賀蘭縣也發生一起類似個案。當地法院依法以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,判處裝修公司涉案人員孫某等5人有期徒刑,并處罰金。

(圖片來源: 家具微資訊-公眾號,侵刪)
資料圖片
在南京,同樣也發生過多起裝飾公司、材料商買賣客戶信息被查,甚至有人涉案被抓、被判刑的案例。
獲客難,獲客成本高,完不成任務,掙不著錢,是無數從業人員乃至裝飾公司、材料商不惜鋌而走險、以身試法的理由——在他們看來,買賣客戶信息是無可奈何之舉。
但就是這一次又一次的“無奈之舉”,最終導致個人遭受牢獄之災,公司蒙受巨大損失,甚至關門倒閉。
眾所周知,在最高人民法院、最高人民檢察院《關于辦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》中,對非法獲取出售公民個人信息的犯罪行為,已經作出明確規定。
以違法違規、坐牢關門為代價,換取一月兩月的業績提升,毀掉的卻是一個人、一個家庭甚至無數個家庭的幸福生活,真的犯不著。
合法合規經營,凈化家裝市場,需要警鐘長鳴。
(文章來源: 家具微資訊-公眾號,侵刪)